<label id="xi47v"><meter id="xi47v"></meter></label>
      新華網 正文
      83歲老黨員自辦“菜農熱線”:退休23年 接了11萬個電話
      2019-04-02 09:45:14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在山東壽光,菜農們有個貼心人,大家都尊稱一句“朱老師”。

        朱老師名叫朱振華,細高個兒,長眉毛,頭發厚實,夾雜些許銀絲,一開口聲如洪鐘。看起來六十開外,不成想,老爺子手指一比畫:八十三啦!

        他原是壽光市棉花辦公室副主任、農技站站長,從棉花、油菜到各類果蔬,田間問診60年,收獲了一眾農民“粉絲”。

        退休后,朱振華閑不住,將電話號碼登報,成了“菜農熱線”,自己做起了“接線員”,將自己的知識技能分享出去,為各地農民答疑解惑。這一接,就是23年。

        用壞6部手機,只要得空就扎進大棚

        丁零零——

        晚上10點多,正睡著,電話響了,朱振華摸黑爬起。

        “是朱老師嗎?”那頭語氣急促,是新疆的一位菜農,“可找到您了,急死我了!”

        “別急,你慢慢說。”朱振華趕緊翻出紙筆。

        “我的越冬黃瓜得了霜霉病,幾次用藥也不見好,眼看要病死了!”

        詳細詢問后,朱振華安慰道,“不要緊,還是那些藥,另外添加一兩糖,就能根治。”

        “就這,能管用?”菜農半信半疑。

        “管用!”朱振華說。

        一周后,新疆的電話又來了,“朱老師,真神了!完全治好了!”

        3000多公里外,新疆的菜農如何找到壽光的朱振華?

        原來,朱振華退休后在全國蔬菜技術培訓班授課,頗受歡迎,一共200多期,涉及7萬余人,還公開了電話,自此,家里的座機就熱鬧了起來。后來,他又義務擔任《北方蔬菜報》首席技術顧問,將自家電話登報,大家都叫“菜農熱線”。

        朱振華下鄉鎮多,總不能拖著電話線,他索性將座機與手機關聯起來,防止漏接電話。

        吃飯、午休、晚上,朱振華的電話一刻不閑,家人提心吊膽,畢竟他年事已高,體力有限,朱振華自己卻樂此不疲,事無巨細,“農民就是這時候才有空,不能叫他們等。”這么多年過去,朱振華累計義務電話解答各類農技問題11萬余次,接聽人數約15萬人次,經常一個電話3到4人一起咨詢,手機都接壞了6部。

        他說,“每天有菜農打電話,說明我這人還有點用處。接個電話,舉手之勞,到大棚去,不過動動腿、動動嘴,卻能讓菜農解了困,掙了錢,不是好事嗎?”

        退休不褪色,他認為這是自己的使命,“我的職業是為農業服務的,為老百姓脫貧的,以前壽光也很窮,就是靠農業技術富了起來。雖然工作退休了,但義務沒有退休,我不能讓老百姓受損失,只要我活著,這個電話就得接!”

        每次壽光組織農業技術入村進田培訓班,朱振華都積極參加,白天入棚指導,晚上利用農民空閑時間抓緊培訓,往往講完課大伙兒還意猶未盡,不肯散去。為啥?大伙兒說,“朱老師講得有意思咧,而且馬上就能用!”

        這些年,只要得空,朱振華就會到田里為農民解答疑惑,他還在壽光授課近500場次,聽課人數多達10萬人次,也曾應邀到寧夏、陜西、河南等省區和山東各地授課。

        出了名的“拗脾氣”,就是得讓大伙保住收入

        有年春夏之交,壽光一夜冰雹,棉農哭啞了嗓子。

        災害涉及兩三個鄉鎮,10萬畝棉花,其中6萬畝,主莖成了光桿,僅剩一拃長。

        壽光市農業局也束手無策,登門邀請朱振華出馬,不成想晚了一步。老伴兒說,他呀,早就去災區了。

        多年來,在壽光,但凡發生災害,朱振華最是坐不住。去年8月,壽光水災,蔬菜大棚損失慘重。他得知消息,心急如焚,桌子拍得哐哐響,“老百姓打來很多電話,不去現場調查研究,怎么知道該怎么幫他們!” 家人見拗不過,便同意了。

        朱振華這個“拗脾氣”,也算小有名氣。在農資站坐診時,曾有菜農拿著幾株病辣椒來向他求救,他一眼看出這些辣椒已經“病入膏肓”,宜盡早拔除,降低損失。而坐在一旁的農藥店主擠眉弄眼,示意賣藥,他卻脖一梗,不為所動,堅持不讓菜農花冤枉錢。

        但是,朱振華拗有拗的道理。面對那年被冰雹打了的棉花,所有人垂頭喪氣,經過幾天調研,他站在地頭,提高了嗓門喊,“大家不要割,只要按照我的方法,就能救活受災棉花,而且肯定能畝產400斤籽棉。”

        話音未落,現場鴉雀無聲。有干部覺得這是大話,“別說400斤,有100斤我把頭割了去!”時任縣領導左思右想,也湊過來耳語。鄉親們交頭接耳,不少人直搖頭,還有村民跳出來喊道,“朱老師,畝產100斤,我給你磕響頭!”

        最終,不信的人真的拔了棉花,換成玉米。大部分人則按照朱振華的方法,深耠地、撒尿素、治蚜蟲、整枝丫,當年棉花果然豐收,畝產500多斤。恰逢當年各地棉花減產,這些棉花可是賣了個好價錢。

        此后朱振華再到村里,鄉親們無不奔走相告,一擁而上,紛紛要給他送錦旗,還有人調侃道:朱老師,該去要“頭”呀!

        他卻嘴一咧,擺擺手,“讓大伙兒保住收入,我就放心了。”

        朱老師是個閑不住的人。去年剛從水災受災區回來,他又馬不停蹄,設計了新型大棚,土地利用率更高、防災效果更好。為幫助農民盡快恢復生產,他自掏腰包10萬元,買了3000本自己寫的《棚室建造及保護地蔬菜生產實用技術》,送入災區,輔導種植。

        寫了230萬字書稿,不會電腦就全部手寫

        《棚室建造及保護地蔬菜生產實用技術》這本書,是朱振華80歲所著。

        說話間,他突然站起,從角落拎出一個綠色購物袋,打開一看,里面塞滿了紙,密密麻麻全是手寫,字跡工整,筆力遒勁,穿插著大量手繪插圖和彩圖,排版有序,用夾子按章節區分好,這是一整本書。

        朱振華不會用電腦,書都是寫好后,交給女兒敲到電腦上打印出來,再由他一一校對。目前為止,他已出版專著10本,共計400多萬字,其中230萬字是退休后寫的。

        生于兵荒馬亂,讀書是奢求,新中國成立后,朱振華才得以繼續學業,也倍加珍惜,后來他考入山東省農校,被分配到棉花研究所,幾經輾轉,回到壽光老家,一頭扎進莊稼地。蹬著一輛自行車,朱振華跑遍了七八百個村子,親自包肥、下種,研究油菜、棉花生產,不賣藥、不收費,傾囊相授,農民見他格外親。直到現在,朱振華每次實地指導,一入村,村民們便“呼啦”一下圍個水泄不通。

        隨著新的農技和農資更替,過去的知識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為配合縣里農業生產,從小麥到油菜、棉花,朱振華研究一樣,精通一樣。

        早在1989年,壽光冬暖式大棚試驗成功,54歲的朱振華就做起了學生,先后參加了4個與蔬菜有關的函授學習班,對蔬菜病蟲害防治進行了系統學習。這還不夠,書本上學不到的,他就下鄉進棚,到田間學,向農民學。“如果不再學習綜合農業學科技術知識,就干不好今天的農業咨詢服務工作。”朱振華琢磨技術如癡如醉,連多年愛好的象棋也受到了冷落。

        如今,朱振華第十一本書《齊民要術之蔬菜作物釋讀》已成稿待出版,共計50萬字。這位耄耋之年的老黨員,還將在他的領域繼續發光發熱。(記者 王沛)

        

      +1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江蘇泰州:千垛菜花引客來
      江蘇泰州:千垛菜花引客來
      外國友人“穿漢服 賞春色”
      外國友人“穿漢服 賞春色”
      貴州余慶:搶采“明前茶”
      貴州余慶:搶采“明前茶”
      湖南湘西:趕“桃花會”享春光
      湖南湘西:趕“桃花會”享春光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43149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亚洲一级免费毛片| 成年女人色毛片免费看|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成人性生交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乱码最新视频| 免费观看大片毛片| 男性gay黄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动作大片|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久久免费美女视频| 亚洲精品福利网泷泽萝拉| 成人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成在线播放va|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视频软件|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国产精品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aaaa免费观看|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1热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七久久之综合七久久|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熟妇无码AV|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思思re热免费精品视频66|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 亚洲人成依人成综合网| 免费观看的毛片大全| 美女被免费视频网站|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免费| 免费毛片在线看不用播放器| jlzzjlzz亚洲jzjz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