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
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里弄……
作为古代制瓷手工业城市
景德镇每一个空间都因瓷而生
独特的街巷肌理、建筑特色如何形成?
城市考古、聚落考古成为突破方向
在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
联合考古工作中
詹家下弄、刘家下弄等历史街区考古
揭示了明清城镇的空间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睿说
寻找古代路网成为主要发掘目的
城墙、道路、重要建筑是城市考古的重要因素
古代景德镇虽不是政治城市和军事要地
但其沿河建窑 因窑成市
进而形成便于商业运输的道路交通网络
刘家下弄的现代道路下
找到了两条向西延伸的古代道路
考古工作者综合遗迹、出土物分析认为
景德镇自明清以来逐步形成了制瓷手工业城镇格局
或有了生产、生活和商贸的功能分区
一条2米多高的下水道
被认为形成于清代中期以前
在清代晚期经历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
修缮后的第二期遗迹为砖砌券顶式结构
到近现代仍在城市运行中发挥作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认为
下水道的沿用体现了当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与较高的工程水平
这一成熟的市政工程
为区域的原料存储、商贸往来提供了保障
也是景德镇发展成手工业城镇的重要见证
这种“利旧”理念还体现在詹家下弄
先民们将大量瓷业废品填平地势落差
再通过踩踏形成了该区域内最早的城区里弄道路
这些瓷业废品中带有“康熙”“宣德”“成化”等款识
为道路遗址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个区域出土的“余庆堂仿古制”“奇石宝鼎之珍”等
斋号、雅玩款识瓷片
实证景德镇“官民竞市”的产业生态
联合考古发掘总协调人、故宫博物院
研究馆员王光尧说
联合考古将景德镇视为一个数百年间
因瓷业而兴起的中心聚落进行思考
关注该聚落因瓷业生产造成的
分工和人群差异
瓷业的发展还塑造了这座城市的
建筑特色和文化信仰
也让象征海洋文化的天后宫
在这个不沿边不沿海的地区出现
在天后宫遗址点
考古工作者揭露出明代至近现代多期建筑遗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丁雨说
过去认为天后宫遗址始建于康熙年间
而发掘证明其建设历史可以前推到明万历时期
恰好与隆庆开海及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兴起相吻合
这也是新航路开通后
福建商人来到景德镇参与瓷器全球贸易活动的实证
这些早期“景漂”留下的精神印记
共同见证了“千年瓷都”的全球化底色
也体现了这座手工业城市独有的精神特质
开放且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景德镇正是因包容而发展成为“瓷都”
其生产技术和产品也不断适应时代变化
并引领时代
孕育出璀璨的人类陶瓷文明
策划:万方 王子晖
统筹:袁晗
记者:袁慧晶
文案:别培辉
鸣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故宫博物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新华网
新华社江西分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