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网球女星之死的背后

2025-08-06 11:34:01 来源: 《环球》杂志

在印度孟买,女性乘客等待乘坐地铁一号线列车

文/唐璐

编辑/胡艳芬

  7月的一个清晨,在印度哈里亚纳邦古尔冈高档社区苏尚特洛克一座两层豪宅里,25岁的前国家级网球明星拉蒂卡·亚达夫正在厨房准备早餐。突然,几声枪响刺破了清晨的宁静,拉蒂卡倒在血泊中,而射杀她的人,竟是其亲生父亲。

  恰好从豪宅经过的小区看门人拉尔目击了惊心的一幕:迪帕克从厨房走向一楼阳台,挥舞着左轮手枪高喊“我杀死了我的女儿”。随后,他仿佛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平静地转身走回屋内。

  就在几天前,拉蒂卡因坚持经营她的网球培训中心与父亲迪帕克·亚达夫发生了激烈争吵。这场悲剧不仅夺去了一位年轻女孩的生命,更揭示了印度追求自由独立女性受到父权等传统保守观念压抑的惨痛现实。

梦想与冲突

  笑容甜美的拉蒂卡曾是印度冉冉升起的网球明星,她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一度将自己的国际网球联合会女子双打排名提升至第113位。但遗憾的是,两年前,她因肩伤无奈终止了职业生涯。

  退出职业网坛的拉蒂卡找到了另一条延续网球梦想的路——她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教学视频,逐渐在古尔冈地区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球教练。拉蒂卡的一位生前密友告诉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拉蒂卡很爱自己的父亲,她曾说父亲为她的网球事业投入了很多,她不想把它浪费掉。

  拉蒂卡对生活充满热情,她迷上了社交媒体,经常在照片墙(Instagram)上发布短视频展示自我。一年前,她与歌手Inaam合作拍摄了音乐视频《Karwaan》,优美的旋律和浪漫的画面为她赢得粉丝的欢呼,也让她找到了自信。

  拉蒂卡的密友说,尽管拉蒂卡喜欢化妆和拍视频,但她更专注于当网球教练。拉蒂卡曾表示,成为好教练可以帮她实现经济独立,不用为生活费发愁,而且或许还能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靠房地产生意起家的迪帕克曾为女儿的网球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迪帕克的朋友和拉蒂卡的教练都表示,他是个尽职尽责的父亲,不仅常陪女儿去各地比赛,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做女儿的后盾,还逢人便夸女儿。

  然而,父女同心的和谐景象逐渐被冲突取代,那个曾让迪帕克感到自豪的女儿,不知何时成了他眼中的“家族污点”。迪帕克向警方表示,每次他回到老家沃济拉巴德村,总有村民嘲笑他“靠女儿赚钱过活”,并质疑女儿的品行。这深深刺痛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心。

  根据警方调查,迪帕克对女儿通过辅导他人来赚钱非常反感。他多次要求拉蒂卡停止网球培训,删除社交媒体上“有伤风化”的视频。但每次交谈,拉蒂卡都拒绝在网球培训问题上让步。

在印度拉贾斯坦邦,妇女们排队投票

暴富的村庄

  在对拉蒂卡命案的报道中,沃济拉巴德村成为一个高频词。在拉蒂卡生前,村民们就对这个来自本村的网球界名人的一举一动密切关注,迪帕克声称,村民的评论是导致他杀害女儿的重要诱因。

  沃济拉巴德村位于新德里卫星城古尔冈的城乡交界处,拥有8000人口。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热,使沃济拉巴德一跃成为哈里亚纳邦最富裕的村庄之一。村民们通过卖地和出租物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如今,沃济拉巴德村民大多靠租金为生,这也导致了一些人的沉沦,许多村民沉迷于打牌和抽水烟。迪帕克是村里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拥有价值10亿卢比(1卢比约合0.08元人民币)的房产,每月仅房租收入就有约180万卢比。

  迪帕克家族属于亚达夫低种姓,原本世代务农,一夜暴富后开始投资网球、射击等“精英运动”,试图提升后代地位。据迪帕克的表弟帕万说,迪帕克为女儿的网球训练至少投入了2000万卢比,他自己则每年花费500万卢比培养儿子成为国际级射击选手。

  然而,财富并未撼动根深蒂固的父权观念。哈里亚纳邦是印度重男轻女观念很重的地区,沃济拉巴德村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该村的妇女很少出门,一旦外出也大多会遮面。也因此,村民们对拉蒂卡的一些行为颇有微词,称其“有伤风化”。悲剧发生后,尽管不少村民震惊于“迪帕克怎么能杀死最爱的女儿”,但也有人同情他,认为“孩子不听话就应该管教”。

扭曲的父爱

  综合媒体相关报道,迪帕克对拉蒂卡的“爱”包裹了父权的层层枷锁。

  他不惜重金送女儿到当地的贵族学校——苏格兰高中国际学校接受教育,全身心投入时间和金钱培养女儿成为国际级网球明星。思想保守的他甚至支持女儿拍摄音乐片,并表示喜欢这首歌。

  但拉蒂卡的一个闺蜜通过社交媒体透露,拉蒂卡感到“在家里窒息”,希望到国外呼吸自由空气。家人反对她穿短裙、化妆、与网球中心的男学员交谈,她的所有出行都受到监控。

  事发前3天,迪帕克甚至以自杀或杀掉女儿为威胁,要求她停止网球培训中心的活动。闺蜜披露,拉蒂卡喜欢拍照,梦想成为社交媒体网红,但受到家族批评,她因此删掉了大部分内容,去世前她照片墙的账号上仅剩6个帖子。

  不过,拉蒂卡的家人对此否认。迪帕克的表弟帕万向当地媒体强调:“我们支持拉蒂卡打网球,她可以自由去外地和国外比赛,但自由不意味着滥用。”

  杀害女儿后,迪帕克向警方声称,他因为受到村民嘲笑,“抑郁了15天”,最终采取了杀人举动。然而,警方询问35名村民后,无人承认曾有过这种嘲笑。仍然住在沃济拉巴德村的迪帕克的侄子维诺德表示,迪帕克每天都会骑摩托车到他家来取牛奶,他们经常聊天,但他从未提及受到过任何嘲笑。迪帕克家境富裕,不太可能受到来自村庄或社会的任何压力或被嘲笑。

  拉蒂卡的母亲称迪帕克“多疑且易信谣言”,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妻子与其兄弟交谈。据印度《太阳日报》报道,杀害拉蒂卡的前一天,迪帕克收到一条来自村里的“令人不安”的消息,涉及拉蒂卡的所谓“不当行为”。

  心理专家指出,不排除迪帕克的心理障碍放大了村民的非议。然而,他有预谋的谋杀——案发当天他支开儿子、把妻子锁在房内、连开4枪——显示这是一种由控制欲驱动的行为。而他在阳台的宣告,更像是在向村庄证明自己“恢复了荣誉”。

一个女孩在印度阿姆利则饮用饮料消暑

城市中同样潜藏暗流

  拉蒂卡命案让人想起几年前印度知名导演、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以哈里亚纳邦为背景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尽管这部电影展示了传统印度社会中女性向性别规范的挑战,但整部电影并未摆脱这样一种概念——父亲永远是对的,成功必须符合父亲的意志。

  在拉蒂卡命案中,迪帕克就成了这样一个父亲的典型。他为拉蒂卡投入巨资,希望她事业成功,却无法容忍她独立自主的个性。在《摔跤吧!爸爸》中,摔跤手的成功被家族和国家接受;同样,拉蒂卡的家庭虽然接受她的成功,但她追求经济独立、职业成功和自由表达,却不仅不被父亲接受,和被当地村民理解,甚至最后让她成为枪口下的冤魂。

  这起案件表明,富裕并未让沃济拉巴德村摆脱保守的传统观念,而且事实上,即便在印度城市里,很多人也仍固守荣誉、服从和沉默等过时观念。

  当地媒体对拉蒂卡74岁大伯拉胡比尔·亚达夫的一段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这位老人坐在豪宅里,吹着水烟咬牙切齿地冷笑道:“媒体只是想证明拉蒂卡的父亲是罪犯。是的,拉蒂卡被父亲所杀,但父亲有权管教女儿!”

  或许拉蒂卡大伯的这声冷笑,正是对拉蒂卡悲剧最残酷的注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