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深陷专利诉讼风波 中国储能行业为何竞争频频变官司-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07 10:55:59
来源:新华网

企业深陷专利诉讼风波 中国储能行业为何竞争频频变官司

字体:

  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韩永先)6月25日,宁德时代(300750.SZ)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对海辰储能等公司发起的专利技术型诉讼即将在8月12日开庭审理。目前,海辰储能正处于赴港上市的关键期,宁德时代在其上市关键节点发起诉讼无疑将对海辰储能IPO之路带来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不是宁德时代第一次对拟上市储能企业在上市关键期发起专利诉讼。近年来,宁德时代先后对远景能源、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国内多个同行发起专利侵权诉讼,对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的诉讼也是正值其宣布筹备IPO之际。

  业界分析称,储能企业间深陷“专利竞争”诉讼风波,折射出中国储能行业高增速与竞争失序并存下的内卷式竞争。

  专利战背后竞争升级

  2023年以来,中国储能市场呈现井喷之势,行业利好政策频出、装机规模大增、资本密集涌入,多地产业集群崛起。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储能产能规模狂飙突进的同时,众多企业纷纷入局。

  据初步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中国储能产业注册企业数量就合计达15.76万家,相较2014年增长超十倍。2024年储能相关企业新增达8.9万家,总数超过23.8万家。

  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面临着的无序竞争、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愈发严重,进而引发激烈的“价格战”,储能电芯价格两年之内大降超过50%,储能系统中标价持续走低,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574元/Wh,同比下降47.82%。2025年1至6月,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4848元/Wh,同比下降29.94%。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80GW,同比增长120%,但行业平均利润率却从2022年的15%骤降至不足5%。"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企业电芯报价甚至跌破0.4元/Wh的盈亏平衡线。

  新能源风口劲吹,储能行业的竞争态势持续升级,企业间围绕市场份额、技术优势和人才资源的争夺已趋白热化,同时行业内诉讼案件大增。面对储能行业爆发的竞争乱象,储能行业呼吁加强行业治理、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声音高涨,国家层面也已密集出台政策纠偏,尝试建立以技术导向为主的硬约束条件。

  2024年12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召开闭门研讨会,近三十家行业龙头企业参加了防止行业内卷式竞争的讨论,大力推动出台关于反内卷式竞争、反低于成本价格竞争等内容的行业自律公约,以及防止低于成本价中标的措施等。

  2025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锂电池等产能监测预警,防范盲目投资和无序发展风险,要求加强对专利侵权、市场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预防和惩治,化解行业“内卷”现象。

  "政策意图很清晰,用高标准倒逼企业跳出价格战,转向技术差异化、创新化竞争。"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人士表示。

  如何实现从“内卷”到“共生”

  重拳治理储能行业内卷式竞争之下,储能行业企业又该如何实现良性化规范发展?

  业界分析称,目前储能行业出现的专利战并非真正的解决行业内卷之道。中国储能行业需要的是更多的技术创新,而非更多的法律诉讼;需要的是更开放的合作生态,而非更封闭的专利壁垒;需要的是更全球化的市场布局,而非更残酷的厮杀。只有当储能企业从"互相封闭"转向"共同成长",中国储能才能真正突破内卷困局,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引领者。业内专家甚至直接指出,储能行业不能陷入“互害模式”,中国储能需要的是技术突破,而非专利封锁。

  多位业界专业人士建议,陷入竞争僵局的储能企业要实现整体良性发展,或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坚持技术创新,苦练内功,从以价格为导向的规模扩张的量变阶段,迈向以技术升级换代的质变阶段,即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实现差异化创新,把“卷价格”转为“卷价值”,推动行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二是可以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成熟和迭代产能,避免重复投资,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打造产业集群,整体降本增效;三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发挥中国企业深厚的技术积淀与持续创新优势,持续推出突破性的技术和产品,聚合全球资源,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打造更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中关村储能联盟的声音则建议,头部储能企业可以建立专利共享机制,参考光伏行业经验,开放基础专利授权,中小企业支付合理费用,减少重复研发内耗。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则公开呼吁:“储能行业竞争应回归技术本源,政策端需完善专利保护与反垄断平衡机制,避免内卷损害中国储能的全球竞争力。”

  事实上,储能企业的良性竞争并非遥不可及,以技术突围的路线在储能行业也已初见成效,以押注下一代电池技术为例,初创企业如卫蓝新能源、珈钠能源正加速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而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已应用于贵州兆瓦级储能电站,成本较锂电池低30%;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的侧储用户挖掘,也已从电网侧的低价竞争,转向工商业园区“储能+需求响应”的服务;出海破局、抢占海外高附加值市场方面,比亚迪储能早已凭借美国UL认证,在加州独立储能项目中标,价格达1.2元/Wh,是国内市场的1.7倍。

  以此次被诉讼侵权的海辰储能为例,其从一群工程师 “三无创业”开始,用五年时间专注储能赛道,经历了行业周期、出海破局,市场地位逐年攀升,从2024年的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TOP3,到今年上半年继续攀升至电力储能全球TOP2。

  在技术创新上,海辰储能2022年就率先布局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产品研发,并于2023年底顺利发布,引起市场不小关注;在不断创新突破中,公司又基于同一系统架构平台,针对2小时场景需求,将1175Ah产品衍生定义出1/2尺寸的∞Cell 587Ah 产品,并于 2024 年率先发布,完成了不同时长场景的全面布局,构建起差异化创新的竞争优势。正是这些硬核突破,公司4000多项专利构筑起技术护城河,尤其在长时储能领域的领先布局,让海辰储能快速逆市崛起。

  面对同行业带来的价格战、专利战等内卷压力,海辰储能董事长吴祖钰在最近的公开信中呼吁储能各企业应该恪守竞争自律,彻底摒弃“产业霸凌,内卷内耗”的狭隘逻辑,把精力放在技术创新的突破上。储能行业的未来理应回归良性竞争,共同守护新能源行业的健康生态。

  多位储能行业从业者也不断发声,中国储能市场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中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大型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引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技术方向的探索;中小厂商则可以凭借其灵活性和创新性,为行业带来新的思路和突破。

  展望中国储能行业的未来,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差异化竞争和全球化布局,中国储能行业才能跳出低效内耗,真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引领者。

  正如业界专家所言:"储能行业正在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理性繁荣的阵痛期,唯有技术敬畏与商业伦理并重,才能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共赢。"

  

【纠错】 【责任编辑:王蓓蓓】